“种麦子!”陶七妮想也不想地说道,“我想吃白面馍馍。”
“不行,你开的地远离水源,必须种些耐旱的庄稼。”郑老伯直接否决道。
“谷子,耐旱!小米粥好喝!”郑通看着他们说道。
“小米产量不高。”郑老伯看着他微微摇头道,“要么种高粱,要么种大豆,这些肥肥地也好。”
陶七妮心里琢磨现在没有高产的玉米、红薯,确实想种的话可选择的不多。
就是玉米、红薯也是粗粮,不如细粮大米、白面好!
“产量低,种出来,根本就够吃。”郑老伯看着饿的皮包骨头的他们道,“油水,油水,没有肉吃,又是下苦力,单吃五谷杂粮,再好的身体也熬不住。”
“不就是肉吗?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”陶七妮简单轻松地说道,“等出了旱去,咱不缺肉吃。”
郑老伯想说一句天真,想想刚吃到嘴里的兔子肉,如果不是带着他们,人家猎来野味儿都吃不完。
确实不缺肉吃。
陶十五斜了陶七妮一眼道,“普通人,咱说的是普通人。”
“开出来的荒地要想见收成,得等个两、三年才能成为熟地。”郑老伯看着他们认真地说道,“但不管怎么说,对农民来说,有自己的一亩地在手,全家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。从无地的流民,变成有地的农民,自耕农,这腰杆子都直起来了。士农工商,四民一份子,干啥事都方便。”
“谢谢郑老哥了。”陶十五眸光真诚地看着他说道。
“开荒需要几代人的努力,父与子两代勒紧裤腰带,累死累活的挣下这份家业,到了第三代,才从窝棚变成砖瓦房。从一无所有变成有地有房的普通人家,得经过五代人的努力。这些东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付出和努力,点点滴滴的积攒。”郑老伯一脸感慨地说道。
“什么是家?”郑老伯微微眯起眼睛有些怀念地说道,“一口井,一盘磨,有一头牛,一辆独轮车,一辆纺车,种点桑麻,做衣服,纳鞋底,抱一窝鸡,养一头猪,养几只羊,一个正经人家才算圆满。”
“这不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,媳妇儿孩子热炕头。”陶六一看着他们嘿嘿一笑道。
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 .xiaoshuting. 已经挂了,现在基本上都在用\咪\咪\阅读\app \.mimiread.\ 。
“奋斗五代也不怕,真要过上这样的日子,值!”陶十五眸底迸发着闪亮的华光道。
陶七妮动了动嘴唇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,嘴说无凭。
看来她想吃美食,真的得自己先种出来。
难怪国人土地情结如此的重,这真是命根子。
还真是一脉相承,只不过今人看重的是房子。
现代北漂、南漂,就如古代的流民一般,租房和有房一族,那真是天差地别的待遇。